如果你搜索DNG,会得到一个叫做“数字负片”的中文名字。而这个看起来又数码又胶片的词却很好的表明了他的身份:他是一种RAW格式。
在后期处理中,有很多软件都支持DNG。从最常用的Br,Lr、Ps,到Lrt、PtGui,甚至很多并不那么有名的图像处理软件也大多支持这种格式 —— 看起来大家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。
的确,这个文件格式就是由Adobe公司推出的一个通用文件格式DNG,用于统一各相机厂商的RAW文件,并用于存储拍摄到的数据,并确保过去和未来的软件都能够完美兼容。
DNG有什么用
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:买了一台市面上最新的相机,满心欢喜的出门拍了照片,当把照片放到电脑里的时候发现软件并不能读取他的RAW文件,只有更新最新版的修图软件才能够正常使用。而每隔四五年更换新的相机时,这样的事情总是会重演一次。更为致命的是,相机厂商有可能会在几年后放弃对自家某种格式的支持,这就导致你根本无法读取这些文件。
这便是文件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问题。除了对用户,对软件开发者来说,不同相机厂商的RAW文件有可能完全不一样,甚至同一家厂商的RAW有的能读取,有的又不能读取,这就需要开发者持续不断的、大量的精力来更新软件,以兼容各个厂商的格式,对于中小开发者来说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所以Adobe公司就发布了开放并且免费的DNG格式规范,试图统一各个不同厂商的RAW。并且也发布了一个独立的Adobe DNG Converter软件,专门用于将各种RAW转换成DNG格式。作为图像处理界重要的力量之一,也作为DNG格式的主要推广者,Adobe也完全有能力投入时间和资金来不断更新兼容各个厂商的RAW格式,用户只要更新Adobe DNG Converter,就能得到一个统一标准的DNG文件,方便后续的处理。
DNG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有些厂商也开始使用DNG格式作为默认的输出格式,这样就免去了用户的转换成本,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。
DNG特性
1、支持16 / 24 / 32bit色深,这个容器的上限足够高,确保能够并且未来也能够完全装下照片的数据。作为一种战未来的格式,他的终极目的是“存储数据”,所以在RAW转换DNG时是完全不会丢失任何数据的。
2、无损压缩。用过索尼相机的都有这样的经历:索尼的RAW要么无损不压缩,要么有损压缩。DNG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索尼a7RIII的RAW转DNG之后,数据没有损失,容量变成一半。我自己会把RAW删掉来节省硬盘。
3、自带缩略图。有的相机的RAW在系统的资源管理器里无法显示缩略图、看图软件无法正常显示图片,原因就是系统或者软件没有适配(这其实是兼容性问题的一种),实际上,RAW文件本身不是一个图片,看图软件显示成什么样的也完全看这个软件的心情。而DNG是内置缩略图的,这个和Adobe Camera Raw / Lightroom中的画面是一样的,这就统一了图片查看的问题。
4、非常好的兼容性。上面就是个例子。DNG早在Adobe CS时代就已经被发明出来,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,所以这个格式在早期软件中同样能够正常使用。当你把一些照片文件转移到另一台电脑上进行工作,或是使用一个已经早已不再更新的处理软件时,不用担心文件打不开的问题。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,包括手机系统,都早已支持DNG格式,即使未来是ARM的天下,在手机上使用DNG格式修图也不会有任何困难。
5、提高Lightroom、Ps的处理速度。在修图软件中,即便使用相机的RAW格式,在修图软件内部也会将其先转换成类似于DNG的数据流进行处理,这就会消耗电脑资源,造成卡顿。
我的工作流
我是喜欢拍摄延时摄影的,相信看文章的各位也或多或少拍摄过。你们一定会为延时摄影所能获得的画面所惊叹到,但也一定为他极其巨大的文件容量所头疼。
我的工作流中,对于DNG用一句话概括就是——它是一切的基础。所有相机拍摄的RAW文件,第一步都是转码成DNG格式,然后再进其他软件处理。
这其实有点类似于拍视频时,如果使用了不同品牌的器材,他们的颜色会有所不同。所以视频拿到手的第一步就是先套个还原lut调整回Bt709,统一所有素材的颜色,然后进行后续的调色。
通常,我在拍摄完成后,第一件事情是把相机拍摄的RAW导入硬盘,然后导入Lightroom,全选导出DNG格式,导出完成后删除RAW文件以节约硬盘空间,然后重新将DNG导入Lightroom,最后才是调色、制作视频等的后续步骤,光准备DNG格式就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。
所以,我就写了一个软件:
DNG自动转换工具
他会监视一个文件夹中的文件变化,如果发现里面出现了指定格式的RAW文件,就会自动调用Adobe DNG Converter,将它转换成DNG。这个工具就可以在第一步导卡的时候就实时的转换成DNG,免去反复导入Lightroom的麻烦。
链接:/s/1UyhoeOxGIKG0aMXTpXptng 提取码:bkb8